4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将农村发展专业22级非全日制研究生班的《农村发展案例分析》课程,从教室搬到大邑县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开展教学。
课堂进田园,边看边讲
“在课堂里对着黑板讲案例,听的人感到隔靴搔痒,讲的人觉得意犹未尽。”经济学院副院长、负责该门课教学的吴平教授说:“带大家走出校园,走到‘田野’里,一个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开展这次课外教学的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位于成都大邑祥龙社区,总投资20亿元,规划面积约15000亩。该项目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导向,以“特色镇 川西林盘 共享产业平台”为抓手,深入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实践产、城、人和谐共生的农商文旅体融合新模式,初步形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标杆示范项目基底和雏形。
随机来一堂现场教学
这次课外教学,除了听取项目方工作人员情况介绍、走访参观田园综合体,吴平教授还在稻乡渔歌会议室给同学们讲授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思考》专题课。
“通过实地走访参观、现场问询求解等方式,能够深化前期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正如李强总理指出的,‘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大家在教室里讨论乡村振兴怎么做,现在来到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就会发现,基层已经迈出了步子,并且探索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吴平教授说。
课后,同学们踊跃发言,他们根据当天实地参观的所见所闻,结合吴平教授的讲解,畅谈自己感受、思考,还就“如何做好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文旅经营主体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如何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走进田园,课堂就是不一样
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深受同学们欢迎。该班学生汪安邦表示:“通过走进项目现场学习,对乡村文旅项目讲好故事、突出差异化、提高附加值有了新的认识。”朱海燕认为:“通过现场观摩,对乡村文旅产业的诸多问题有了直观理解,通过交流也引发了更深刻的思考。”孙克燊说道:“组织开展户外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深入基层一线参观,也提升了我们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赵爽认为,“在中央大兴调研风的背景下开展现场教学,促使我们非全日制学生更加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课外实践课是在吴平教授的支持下,由班上同学们群策群力、发挥所长,分工协作下,联系、协调、组织、安排的。吴平教授对同学们积极学习、热爱钻研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
时事常新,课堂常新
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硕士属于应用型专硕,在去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已挺进a类学科,农村发展专硕是学校农业硕士中八个领域之一,在不断强化其“应用型”特征。《农村发展案例分析》课作为经济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前给研究生同学授课,主要是在教室里通过ppt给大家呈现和分析国际国内案例;而对有实践经验、在岗工作的非全日制学生,则请他们结合工作分享相关案例,然后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像这样将教学过程直接搬到项目现场的还是第一次。
(图文/黄世涛 编辑/车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