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之园 理想之县-yb亚博全站首页

yb亚博全站首页
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藏羌之园 理想之县

时间:2018-09-1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民族地区实施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县实践

发布: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

时间:2018年7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充分研判地处浅高原过渡带、成都临近的“民族后花园”、藏羌文化核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综合康养休闲地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理县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大重大使命和机遇,形成了“藏羌之园 理想之县”的推进路径和成功实践。

        “藏羌之园 理想之县”是以藏羌等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特色经济驱动发展为核心路径、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为重要抓手、以宜居宜业建设为发展场景、以集体经济壮大为全新动能、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重要保障,探索出契合理县县情和民族地区区情的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了“规划引领、特色驱动、多元融合、民族文化、绿色经济、法德善治”的综合实践和理县样板。

一、理县比较优势与特色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属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形,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一,具有“五星级”的经济地理上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是名副其实的“五个理想之县”。

        第一颗星:浅高原过渡带。理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县城海拔1888米。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显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是500-2000米),这是最适合人居的理想海拔高度。因此,理县是宜居的理想之县。

        第二颗星:距离成都较近“民族后花园”。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理县全境,是成都至马尔康、红原的必经之地,也是黄金旅游“九黄线的”重要节点。国道317向东经汶川县与省会成都相连,距离183公里;向西距州府马尔康 149 公里。理县作为颇具特色的生态人文区,与大都市链接的区位优势明显,是成都临近的“民族后花园”。随着汶马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理县将有效融入成都1.5小时经济圈,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能力将更为提高,毗邻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因此,理县是宜游的理想之县。

        第三颗星:藏羌民族文化核心区。理县位于汉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汇点,属汉、藏、羌文化融合区域,是名副其实的藏羌家园。理县自古就是汉族与嘉绒藏族(旧称西番)贸易的重要通道,有约六千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古蜀、氐羌、吐蕃等古老族群在迁徙过程中都在此停留,如今是阿坝州政府阿坝州马尔康大道上的中间要道。除此之外,还有石器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屯兵文化等。因此,理县是藏羌民族文化富集的理想之县。

        第四颗星:生态农业示范区。理县山珍资源丰富。天然药材主要包括虫草、川贝、天麻、红景天等,品质较好。菌类资源主要包括松茸、羊肚菌、杨柳菌、鹅蛋菌、鸡冠菌。理县果蔬产业知名度高,包括以大白菜和精细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欧洲甜樱桃、大青脆李、红脆李、苹果、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水果业,以花椒、核桃为主干果产业等。理县养殖业特色突出,是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特色羊肉生产基地、生态土鸡生产基地、优质牛肉生产基地。因此,理县是生态农产品供给的理想之县。

        第五颗星:综合康养休闲地。理县有雄伟壮观的高山峡谷景观、绚丽多姿的水体资源景观,包括古尔沟神峰温泉、甲司口沟温泉、日底村温泉等。理县还有高山湖泊、瀑布(毕棚沟白龙瀑布、木卡乡鸳鸯瀑布)、成都最近全国最大的红叶观赏区(理县红叶景区是香山红叶的180 倍)、丰富多样滑草滑雪胜地等。理县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屹立两千多年,边关文化薛城古镇有1400多年的历史,屯兵文化甘堡藏寨被称为“嘉绒藏区第一寨”,红军遗址、佳山石棺葬、危关碉楼、朴头山石刻等遗迹资源星罗棋布。同时,理县春、秋期长,清凉无夏,年平均气温 6.9°c--11°c,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适合康养;理县城是阿坝州所有县城中海拔最适合避暑度假和居住的县城之一,积雪期长达5个月(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有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的气候条件。因此,理县是综合康养休闲的理想之县。

二、理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理县县委、政府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奋力拼搏,一马当先。2013-2017年,理县的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以上,超过全国、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多项工作走在省、州前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是取得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硕果累累。近年来,理县获得了全国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实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四川旅游强县、四川省旅游示范区、四川县域电子商务十佳县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试点县、全州唯一诚信计量标准化建设示范县等众多殊荣。

        二是县域经济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理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2017年五年gdp平均增速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速度,远高于四川省gdp增速。理县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全年理县人均gdp达到5.62万元,同期四川人均gdp仅为4.48万元。2017年,理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8.1:72.3:19.6,二产和三产占比超过90%。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理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壮大,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供给区逐渐成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发展正逐步实现。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达3万余亩、甜樱桃基地0.8万亩、青红脆李基地1.5万亩、苹果基地0.2万亩;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3个,规模以上养殖大户突破2000户。理县还拥有反季节蔬菜基地,拥有甜樱桃、苹果、青红脆李和牦牛、藏香猪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2个,果蔬“三品一标”认证基地达到3.5万亩。

        四是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理县把旅游业发展与脱贫奔康、乡村振兴有机契合,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综合业态。特色景区景点、农家乐、藏家乐、羌家乐,生态农业、民族文化、康养、旅游观光休闲综合体特色的消费场景正在理县悄然兴起、方兴未艾。仅2017年,理县就接待游客突破5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73亿元。

        五是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理县村级组织整体功能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进一步壮大,目前已有农民合作社57个家。理县的集体经济股权化试点清产核资全域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同时,理县还启动了城乡综合执法体制和风景园林管理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另外,理县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已经启动,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正逐步扩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正不断完善。

        六是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理县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乡村绿色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村落初步建成。近年来,理县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02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60元,同比增长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七是脱贫奔康取得决定性进展。理县深入在脱贫奔康上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七大行动”,积极推进观念转变、集体经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重点领域扶贫,构建了产业、行业、社会扶贫开发新格局。2014-2017年,理县累计减贫4259人,减贫31个村;贫困户从2014年的1185户减少为2017年的28户,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6%下降到2017年底的0.2%,顺利通过了省、州的考核验收,全县摘帽目标即将实现。

        八是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理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以彰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理县基本构建起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带领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村民民主自治能力显著提高,乡村社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三、理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举措

        理县坚定不移地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乡村振兴这一长期大战略,加速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理县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形成了“以特色经济驱动发展为核心路径、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为重要抓手、以宜居宜业建设为发展场景、以集体经济壮大为全新动能、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重要保障”的理县实践。

(一)以特色经济驱动发展为核心路径

        理县特色经济是以种养殖业为主导的生态立体农业、藏羌文化和生态特色景区和农旅融合驱动的全域旅游业等产业和业态混生跨界的综合产业生态圈。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县确立了以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导的生态立体农业体系。理县立足自身海拔、土壤、日照、温差等自然优势,按照“重市场、精需求、调结构、增效益”基本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原有的传统低附加值的产品调整为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殖业生态立体农业。

        二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理县形成“一廊两片三阶多园”的特色农业空间布局。按照特色种养殖生态立体农业体系,理县立足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空间和地理气候优势,科学编制《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多年打底子、抓基地、强体系,形成了“一廊两片三阶多园”的生态农业发展空间布局,百里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区初具规模,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以品牌塑造为抓手,理县极大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质效空间。理县建立了“县-乡-村的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以大力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促进品牌建设。理县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快构建以州级“川藏高原”“净土阿坝”公共品牌为核心、县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为基础的品牌体系,打造了理县甜樱桃、佳山红富士、理县大白菜、卡子核桃、蒲溪土鸡等一批叫得响、信誉好、销量大的地方特色品牌。

        四是理县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制度。首先,理县切实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2012-2016年,累计建设机耕道235公里、牧道120公里;建设基本农田5000余亩;农田水利渠系270.7公里,新增(改善)灌面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400亩,高效推进高半山地区渠系、微水池、微喷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其次,理县加大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近年来,累计发放禁牧补助、草原平衡奖励等各项补贴2837.5万元,群众自觉维护草场生态意识不断提升,理县生态治理地区30万亩禁牧草原得到修养生息,80.5万亩草原通过休牧轮牧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第三,理县积极引进锦泰保险公司,大力推行“两单农业”,在全州率先推出农业自然灾害和价格指数保险,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将旅游产业作为理县的支柱产业,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以创促建升品牌为抓手,以全域旅游、综合旅游、藏羌及生态旅游形成了理县特色。

        第一、以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理县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立县之本。理县充分研判经济地理上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根据“宜居理想之县、宜游理想之县、文化富集理想之县、生态农产品供给理想之县和康养休闲理想之县”的“五个理想之县”特质,明确把旅游产业作为立县之本,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引导产业,科学规划形成“一线两地三区四景”空间布局,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全域景区”的思路,着力把理县建设成为“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第二、以游客市场需求为导向,理县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针对目前游客的需求已经从观光游转为深度游、团体游转化为自助游趋势,由单次游转为多次游的大趋势,理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多元供给的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形成“赏红叶、浴温泉、住寨子、品美味、观冰雪、体验藏羌文化风情”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第三、以精准科学规划为引领,理县形成著名景区带动发展的格局。理县通过编制《理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理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米亚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地”为目标,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之路,已经形成以著名核心景区毕棚沟、米亚罗、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次级景区古尔沟、孟屯河谷,特色小镇桃坪镇、朴头乡、古尔沟镇,美丽新村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特色酒店莎朗风情酒店及毕棚心灵山庄荣、知名民宿浮云牧场为支撑的,具备生态观光游、人文体验游、康体度假游、户外运动游等全域、全时、全景蓬勃发展的大格局。

        第四、以景区品牌提升为抓手,理县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理县坚持以创评级促进景区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系列成果与品牌。旅游特色县方面,理县于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县,2014年创建成为四川旅游强县,2015年成为四川乡村旅游强县,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旅游示范区;旅游景区方面,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和毕棚沟景区于201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毕棚沟景区开始5a创建工作、桃坪羌寨获评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特色镇方面,2015年成功创建了桃坪镇、朴头乡四川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16年成功创建了古尔沟镇为四川旅游特色乡镇;旅游特色村方面,2011年桃坪羌寨评为“四川十大最美村落”,甘堡藏寨被评为“四川十大最具旅游价值村落”和“四川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2年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同时荣获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成为全国10个当选中国景观村落中的一个亮点。2015年,在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创建活动中桃坪村荣获“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旅游特色酒店、民宿方面,2015年莎朗风情酒店及毕棚心灵山庄荣获“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户”称号,古尔沟醉佳温泉酒店、毕棚心灵山庄及毕棚沟宾馆荣获“国家金牌农家乐”称号;2017年,理县索朗农场被评为农家乐园;旅游突出个人方面,2015年杨天林和三郎乓获“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旅游扶贫示范村方面,2017年薛城镇塔子村、甲米村,通化乡西山村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特色业态方面,2017年浮云牧场被评为精品国际驿站名单(四川省仅评2家)。

        第五、理县针对旅游目标消费群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立体推广宣传,提升理县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理县通过旅游政务网、腾讯网、苹果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全方位、系统的宣传展示理县总体形象和线路产品,加大与旅游社、自驾车俱乐部联系,参加全国、省、州举办的各类旅游推介会,以举办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暨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系列活动专题旅游推介会等方式,邀请旅游社、媒体探勘线路、制作专题,加大了对理县旅游美誉度的系统宣传。

        第六、理县将旅游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契合,走农旅互动、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之路,构建了“藏羌风情、宜居宜游”的百里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区和百里精品乡村旅游集聚区。目前,全县共培育以莎朗风情主题酒店、心灵毕棚山庄等为代表的星级乡村酒店22家、接待床位突破2.2万张,沿河谷村寨近80%的群众参与旅游接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农村旅游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累计有近万人通过乡村旅游步入脱贫奔康的快车道。同时,理县以优化消费环境为保障,理县整治旅游市场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理县坚持依法治旅,着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旅游景区及周边社会治安、旅游交通秩序井然,旅游市场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净化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

        贫困人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奔康的关键群体。对县域具体情况,理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借鉴全国其它地方的扶贫优秀经验,并不断创新扶贫奔康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出具有地域特点脱贫奔康、乡村振兴模式和实践路径。

        一是,以观念转变为核心,理县坚持“好政策不养懒汉子”的扶贫理念,展开“精神上的宣导”,全面推行“歇帮”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理县因地制宜推动贫困村集体果园、集体牧场、光伏电站等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整合产业扶持基金2040万元投资入股,实现贫困村年均增收142.8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提升;三是,以教育扶贫为根基,理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2017年实现897名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教育扶贫基金累计资助1500人,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四是,以健康扶贫为抓手,理县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建立贫困户就诊“绿色通道”,2017年理县个人自付比例低于10%,卫生扶贫基金惠及419人,着力防范因病致贫返贫;五是,以金融扶贫为推手,理县2017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154万元、返乡创业贷款294万元,为群众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力;六是,以就业扶贫为保障。理县2017年通过企业帮扶、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141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奔康步伐更加坚实;七是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理县强化全域旅游带动,到2017年全县80%以上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八是,以电商扶贫为助推。理县探索“企业 基地 农户”的电商扶贫新路,到2017年电子商务惠及贫困人口达3320人次,让贫困户通过触“电”融入全国大市场。

(三)以宜居宜业建设为发展场景

        理县围绕人的居住需求,就业需求,致力于夯实基础、保护生态,坚持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大力改善城乡面貌,积极构建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功能日趋完善,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优化交通环境,理县着力改善宜居宜业出行环境。近年来,理县建成公路总里程达708余公里,其中,国道317线贯穿全境,长达132公里,是对外连接的重要通道;县、乡道5条,长105.09公里;农村公路80条,长495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旅游专用道长25.49公里。目前,汶马高速即将建成通车,s450线理县至小金段和s446线黑水至理县段已开工建设,上孟-米亚罗内环线建设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两轴一环”交通体系初见雏形,完善提升30个村通村道路,安装波形护栏100公里,县乡村道路安全防护实现全覆盖。未来几年,随着多条对外交通联系通道的相继打通以及内部道路的完善,理县区位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二是统筹城乡一体,理县着力提升宜居宜业居住环境。理县编制《理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理县绿地系统规划》等规划36个,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健全;总投资1.1亿元的城乡电网改造项目扎实推进。理县投资155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6个;理县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供水设施净化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新建污水处理站5座,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修建饮水工程123处,新建(维修)蓄水池513口,农村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保护绿水青山,理县着力守护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以中央、省环保督查为契机,理县整改环保违法问题40个,清理整顿环保违建项目21个;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县28条河流河长体系基本健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依法整治砂场28个,砂石生产经营秩序不断规范;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严格环评审批和指导服务,督促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措施。理县在全州率先启动岷江上游水生态治理试点,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50处,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4处,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公里;扎实开展杂谷脑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最美国道317”建设,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县行动,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3.6%,荣获全州森林防火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护,落实生态护林员444名,实施森林管护178.7万亩;禁牧还草30万亩、草畜平衡80.5万亩;完成新一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实施,创建生态村59个。

        四是完善公共设施,理县着力改善和优化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全县共建设有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100个,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11-2016年期间完成了72个村(社区)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省级综合文化示范站、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8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全县综合电视覆盖率和广播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 92%。

(四)以集体经济壮大为全新动能

        四川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理县坚持把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群众持续脱贫奔康的重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激活土地要素、做大集体农业、推进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和“空白”村。

        一是激活土地要素。近年来,理县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要素高效流转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要素活力,成效逐步显现。理县通化乡一方面各村结合实际,将县级集体经济产业扶持基金通过投资浮云牧场、孟屯河谷旅游发展公司及原乡的形式,企业按比例进行效益分红;另一方面,西山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入股浮云牧场发展,每年浮云牧场向西山村分红,汶山村利用125.8亩土地租赁与理县聚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向村委会缴纳提留金。2017年,三岔村集体经济共计收入33750元、西山村43750元、汶山村38750元,人均都已超过3元钱标准。薛城镇根据各村实际,充分利用贫困村30万产业发展资金,整合除水塘村外每村15万共计90万投入到县实力企业毕棚沟公司,水塘村15万入股屯鑫商混,其余集中各村资金105万,在水塘村建立光伏发电站。同时南沟村通过浮云森林项目推进进行土地流转,集体土地收益每年预计能够达到10万元。  

         二是做大集体农业。近年来,理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创新,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作为联结贫困群众与市场之间的纽带,扶持壮大高原绿谷等特色食品饮料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米老头食品加工落地建设;发展向巴堂菌类加工、羌山红中蜂养殖协会等专合组织193家;培育壮大华西生态兔养殖、塔斯酒庄等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专合组织4家;在全州率先兴办了首个家庭农场,初步形成了“企业 基地 专合组织 农户”的利益联结板块模式和产供销一体化网络,近万名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截至2018年6月,理县已成立11家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1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共有社员133家农户,其中贫困户11家。

        三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近年来,理县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破解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组织整体功能提升,为实现全县脱贫摘帽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县目前有村集体经济57个。从贫困村来看,2018年拟脱贫的30个贫困村均已建立了集体经济。县财政给45个非贫困村每个村1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为非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重要保障

        理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抓规范、创平安、强服务的工作目标,积极创新服务管理举措,务实创新,综合治理,致力于三治融合、构建和谐,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凝聚广大群众思发展、盼和谐的共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力度进一步加强,确保了全县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团结、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促进民族团结。理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作为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强同省、州对接,制定完善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并下发省、州县各项创建测评指标到各创建单位,及时与170个县级部门、乡镇、村(社区)、企业等签订目标责任书,拟定2017年-2020年期间总体创建规划、细化2017年任务。在国道旁沿线设立大型民族团结进步标识牌3副,在县城灯杆设立民族团结标识牌360副,并充分利用各类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和维护的民族团结创建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进一步了完善理县城市少数民族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与成都市金牛区的联系,做到城市少数民族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头”对接,摸清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更好的为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在创业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七进”,成功创建州级法治示范乡镇3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13个,全民法治意识不断提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三打击一整治”“云端2017”等专项行动相继开展,禁毒成果持续巩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管控不断加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大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化解力度,积极引导访诉分离,遵法守法用法成为常态。

       三是提升文明水平。理县稳步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创建乡风文明有声有色,大力开展文明村寨、五好家庭、最美理县人评选活动,公民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不断加强和创新宗教寺庙管理,宝殿寺、弥勒寺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和谐寺庙,桑丹寺、桑登寺成功创建州级平安和谐寺庙。

        四是保障公共安全。理县全面启动安全生产“三项清单”制度,加强道路交通、校园、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安全管控,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建成村(社区)微型消防站22个,火灾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高效应对“6·14”汛情,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天网三期”投入使用,城区主要道路及重点场所实现高清视频全覆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四、理县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经验

        理县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源于在践行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规划引领、特色驱动、多元融合、人文发展、绿色经济、法德善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理县样板。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各项规划涉及到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全面把握理县发展的大方向、总目标。因此,理县十分重视规划,突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规划对理县发展的引领。近年来,理县除了制定了各个时期的五年规划,还制定了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各个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同时,在制定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理县善于借智借脑,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使制定的规划既高屋建瓴又接理县地气。

        二是注重特色驱动。理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差异化错位发展思路,理县立足自身资源、特色生态人文禀赋优势,按照“重市场、精需求、调结构、增效益”基本思路,按照大成都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县确立以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导的生态立体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的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水平。重点发展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一体化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将全域旅游作为其支柱产业。

        三是注重多元融合。首先,理县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颐养为主的全域旅游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提升农业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价值。其次,理县注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加强中心村、特色村建设,合理布局村庄结构,建成规模适度化、布局组团化、功能融合化的新型村落体系。按照保持农业生产空间、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要求,合理布局乡村“三生”空间。三是理县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与乡村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效率。

        四是注重民族文化。理县注重传承优秀藏羌乡土文脉,深度挖掘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加大了对民族特色村落保护的力度,凸显藏羌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文化价值突出、彰显藏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同时,理县注重完善藏羌文化基础设施的夯实,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活动中心优化升级。

        五是注重绿色经济。理县注重农业绿色生态生产,重塑种养循环新模式,开展农业升级投入品减量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构建农村绿色发展机制。同时,理县着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生态修复力度,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县-乡-村的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升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

        六是注重法德善治。理县注重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以农民夜校、流动讲习班为平台,宣传政策法律、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理县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同时,理县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司法服务覆盖面,大力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同时,理县创新农村德治理念,强化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开展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崇德向善,形成了良好乡风。

五、理县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建议

        对于理县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任务仍十分艰巨。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理县在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化制度创新。

        一是进一步细化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理县应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围绕满足理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县之县”目标,在现有的《理县乡村振兴规划》基础之上进一步聚焦和细化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精准确定理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点任务,切实强化制度性供给,着力促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奔康和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更清晰、举措更精准、目标早实现。

        二是进一步强化理县的农工旅融合发展。“农工旅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是理县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理县要把握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坚持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突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两大重点”,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工旅融合发展”发展格局,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进一步完善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体系。理县应结合全域旅游带动的产地农产品销售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电商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积极探索农产品“走出去”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农产品“走出去”平台,促进理县农产品走向成渝城市群大市场。

        五是进一步探索产业金融和业务。理县应在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试点县成果基础上,探索开展“财政 银行 保险 担保”业务;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林权、大型农机具、畜禽活体、保险保单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探索设立涉农互助型保险组织,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

        六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理县应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出台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相关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毋庸讳言,在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理县还需要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关怀与帮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方面,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给力。

        第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转移yb亚博全站首页的支付方式上,上级有关部门要把“脱贫减补”和发展奖励结合起来,防止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

        第二,在各种项目及科技人员职称申报上,应该有民族贫困地区特殊优惠及单列板块,以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创新创业动力。

        第三,上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各种项目及要素投入,特别是交通项目、产业项目、财政资助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上的特殊支持。

        第四,上级有关部门对民族贫困地区及流域上游的环境保护,“造血”与“输血”要相得益彰,“一个也不能少”。

        第五,上级对生态经济县域的综合评判,应该以绿色gdp为考核新标准;以绿色gdp为这些县域松绑减压,以绿色gdp为基准,给县域经济以更大事权、人权和财权。

        第六,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架构下,形成若干“中小支”。比如,在川西北生态区内形成“汶里茂”藏羌金三角生态人文旅游区,以全域化、品质化、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来整合资源和品牌,以项目、资金等要素支持,增进“汶里茂”的共建、共享、共赢,进而加强“汶里茂”内在的协同机制。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yb亚博全站首页的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yb体育app官方下载的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yb亚博全站首页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