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学文
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8·8”地震后,九寨沟县把灾后重建作为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打破过去单一业态、单一景区的模式,以九寨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多景区互为支撑发展的“一主两核三带”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新布局已逐步形成。
截至2019年末,九寨沟县累计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精准脱贫1608户5688人,贫困发生率由12%降至零。九寨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帽。
“秦蜀交界”石刻下的古柴门关栈道(资料图)
实践与成效
目前,在九寨沟县依托全域旅游走上致富路的群众越来越多。2016至2018年,全县通过旅游带动脱贫人数达4000余人,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500人,占全县脱贫人数5638人的97%。
一是对照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标准,在勿角、马家、郭元、陵江、白河、永丰、大录、双河等乡镇的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寨配套景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停车场、旅游漫道、旅游厕所、观景台、农副产品销售点、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等“六小工程”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同时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打造“四川省乡村民宿达标示范户”107户,旅游空窗期解决12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二是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实施“九寨沟 ”品牌培育计划,明确罗依乡河坝—罗依坝村、白河乡太平村、马家乡苗州村、黑河乡达舍口村、永丰乡双龙村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为九寨沟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着手打造大录乡油菜大地景观基地和陵江乡七里村甜樱桃采摘园,为第三产业扶贫打下基础。
三是积极推动手工业与旅游融合。充分挖掘县域内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探索旅游产品订单式加工模式,引导九寨祥巴、阿布氇孜、奉巫餐饮等公司共同打造了1个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定向选择200余名贫困群众派发旅游商品生产订单,持续带动增收。
四是培育发展旅游服务产品。依托九寨沟景区优势资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县共开业藏(农)家乐39家。成功将罗依乡九寨庄园建设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新业态示范品牌”,于2018年5月1日正式营业,目前已接待县内外游客3600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0万余元。间接带动贫困人口参与就业900余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五是开辟“一日游”线路。立足“全域九寨”深度游工程,运营好环神仙池一日游、秦川文化白马藏族风情一日游等县域旅游线路。以柴门关驿站、罗依产业园区自驾游营地、白河乡太平农庄及县城周边特色农家乐为载体,向游客提供食宿等旅游接待服务;在九环沿线设置以游客体验为主的水果采摘点,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
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村旅游示范村项目——柴门关(资料图)
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只有守好九寨沟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众的金饭碗,筑牢长远发展的本底。
一是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通过拓景扩容,构建起“一核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带动全县各片区协同发展,促进核心景区外围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坚持“旅游 扶贫 发展”大扶贫模式,努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按照“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要求,以小额贴息贷款、产业发展基金为保障,以九寨沟旅游市场为支撑,积极发展刀党、羌活、藏香猪、九寨中蜂、脆红李等优势中药材和特色种养业,120个村全覆盖建立集体经济,2018年实现收益449万元,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鼓励村级集体组织、乡村旅游合作社吸纳或租赁贫困户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资源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积极发挥九寨沟500余家涉旅企业优势,切实加强“订单式”培训力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服务九寨旅游;深入挖掘琵琶、南坪曲子、舞、白马等民族民俗文化,引导农村群众发展藏农家乐、体验农场、采摘垂钓等绿色产业,以全域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通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贫困人群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贫困,增强自信自尊自立,以“四好”村和“四好”星级户创建为抓手,进一步鼓励引导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电视问政、典型引导、流动红旗评比等方式,挖掘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迹,推动形成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实现了社会风气大幅好转,民主法治进程稳步提高,群众精神面貌根本转变,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