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越西实践-yb亚博全站首页

yb亚博全站首页
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越西实践

时间:2023-10-25 17:46:52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着重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的征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性,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方向和新指引。

少数民族地区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县51个,占全省183个县的28%,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22年全省户籍人口9067.5万人。根据四川省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四川全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568.8万人,占常住人口6.80%。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78万人,增长15.90%。少数民族县数量多、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自身发展不充分问题始终存在,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不能在民族地区留下盲区、死角,只有把这块短板补齐了,才能保证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越西县地处凉山州北部,是汉彝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因此,及时总结越西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与做法,存在问题与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整个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四川少数民族县特点

(一)空间分布及区位特征

四川少数民族县共51个,主要分布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乐山和绵阳也有零星分布。少数民族县主要位于四川省西部,东接成都平原,北连甘肃、青海,西靠西藏,南邻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隅,云贵高原西北缘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往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其区位特征表现:一是面积广阔。少数民族县幅员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2.14%。二是地形差异大,各类地貌交错存在。少数民族县既有高原、峡谷,又有森林、湖泊、雪山,相比于四川其他地区,地形错综复杂;甘孜州和阿坝州平均海拔3500米,凉山州在1800米以上。三是河流水系众多。该区域是长江、黄河等各大支流的流经地带,既是长江、黄河和各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全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

(二)发展特质

1、自然资源丰富

少数民族县自然资源富集。拥有森林面积973.7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甘孜、阿坝两州的草原面积2亿亩,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有可开发耕地800余万亩。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超过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约6000万千瓦,是四川乃至全国水能资源的重要聚集地。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产资源有55种,其中金、银、锌、钒、钛、稀土等矿种储量占全省90%以上。

2、经济发展潜力大

少数民族县整体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但速度快,潜力大。一是发展水平差距大。2021年,四川51个少数民族县人均gdp4.13万元,明显低于四川全省的6.46万元和平原县的7.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1元,较全省人均水平低10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0元,较全省人均水平低3354元。二是发展速度相对快。2021年,少数民族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0%。2017-2021年,少数民族县人均gdp增速为7.63%,高于全省7.42%和平原县5.19%的人均gdp增速。2021年少数民族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8.2%,与四川省增长率基本持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差距逐渐缩小,且三州地区均明显高于14051元的全国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主体功能的定位和要求,少数民族县通过培植比较优势产业,利用本地区生产要素优势,把握生态特色产业,开展民族贸易,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9.7∶42.4∶37.9转变为2021年的21.2:31.6:47.2,第一、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3、多民族特质突出

四川少数民族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56个民族均有所分布。一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2021年,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共514.35万,占比64%,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特。数千年来,各民族在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带繁衍生息、迁徙流动,形成丰富的文化沉积带,民族文化交织纷繁,创造出众多具有独特风貌的民族文化。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四川共有82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占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4%。少数民族县独特且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基础。

4、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县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生产生活环境等差异,存在众多的语言和文化区,分布广阔而分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一是人口密度差别大。人口密度最高的民族县为362人/km²,人口密度最低的仅为4.01人/km²。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2021年,少数民族县人均gdp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8.16倍,绝对值相差9.07万元。三是财政收支相差悬殊。2021年财政收入最高的县为579300万元,而排在最后的县仅有2700万元。支出方面,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7.06倍。

(三)面临主要制约

1、区位条件限制

少数民族县区位偏远,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民族县地处川西,地形险峻,平均海拔较高,距离成都等中心城市距离较远。民族县多位于地震带,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阻力。2022年四川省发生的3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2次是在民族县,针对民族县发布的气象预警超过2500条。地理位置、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都限制着民族县域产业的发展。

2、城市服务功能不足

少数民族县城镇化整体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制约了发展。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2021年,四川少数民族县平均城镇化率37.94%左右,比四川省的平均水平低接近20%,只有5个县的城镇化率在50%以上。二是交通便利性较差。2021年,甘阿凉三州公路密度分别为21.6km/100km2、18.8km/100km2、48.1km/100km2,同期四川省平均水平为81.8km/100km2。三是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较弱。2021年,民族县每千人床位数6.01张,与四川省的7.91张差距较大;民族县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19人,较四川省平均水平低0.80人。

3、要素支撑薄弱

少数民族县的各类要素对当地发展支撑不足。一是少数民族县域整体融资能力不足,金融发展滞后。2021年末,民族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42400万元,仅占全省的3.27%。二是资本、人才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稀缺要素流失严重。2021年,少数民族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7家,仅占全省3.93%,难以形成规模产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缓慢。民族县在推动各类要素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人才与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之间优化配置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4、教育资源不足

少数民族县整体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截止2021年底,民族县平均每县有小学26所,全省平均数量为每县30所,基本持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短板明显。少数民族县普通中学数量平均每县6所,与全省平均每县24所的差距较大;普通中学在校生平均每县9302人,全省水平为县均2.3万人;中学专任教师人数平均每县600人,不足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整个少数民族县高等院校7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4所。

二、越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越西县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县之一,位于四川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257.61平方公里,辖17镇3乡,总人口38.6万,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县。越西作为文昌文化发源地,是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要塞,坐拥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县城海拔1667米,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过渡带,两种气候特点兼具,植被种类、生物资源丰富,有苹果、花椒等十余种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被评为四川省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四川省双拥模范县。近年来,越西县坚持把创新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正在发力,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属于全省同类县区第一方阵。

(一)民族团结发展进步,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越西县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团结和人口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民族团结繁荣稳定

越西多民族和睦共处、团结进步,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越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81.10%,汉族17.70%,藏族0.97%,另有0.23%的少数民族。2022年少数民族人口较2017年增长8.61%,多民族共存丰富了文化多样性。近年来,越西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强化“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推进现代化。近年无民族冲突事件,各民族保持团结一致,形成推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2、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越西全县的人口总数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五年以来人口总量净增5.78%,2022年,越西县人口总量在全省民族县中排名第6。一是年龄结构逐渐优化。18-60周岁的劳动力人口数量较2017年增加8.77%,占总人口比重较2017年增加1.50%;二是性别结构保持平衡。男女性别比为103.80∶100,男女性别比与2017年基本持平;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202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5%,增长迅速,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82.04%;城镇化率较2017年提升了6.19%,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

3、人口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越西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县情,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建设教育强县。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较2017年增长10.77%,普通高中学生增长56.65%,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增长50.30%,素质教育稳步推进。

(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公平稳步提升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越西县国民经济实力进步显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47515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653910万元,年均增速6.60%,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飞跃。2021年,越西地区生产总值在三州48个民族县中排名第12,全省排名143位,2022年上升至140位。2022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8669万元,较2017年增长40.9%,年均增速7.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9760万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6.6%,年均增速1.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5481万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7.3%,年均增速8.10%。三次产业比重27.3∶15.3∶57.4。全县人均gdp为21482元,较2017年增长32.9%,年均增速5.8%。

数据来源:2017-2022年《越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农业产业基础扎实

农业总体生产方面,2022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0.3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8.35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1982万元,较2017年增长42%;农业园区方面,现有省级三星级园区1个,州级园区6个,县级园区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全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9452万元;农业合作社培育方面,现有合作社589个,示范社7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州级示范社11个、县级示范社56个;家庭农场培育方面,2022年,全县共有家庭农场2725个,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场2个;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目前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颁证率97.7%,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58857亩;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截至2022年,共成立了163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全年总收入616.68万元。

(2)工业、建筑业经济逐步发展

越西县全县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环保发展。完成装机10.6万千瓦的华润风电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并网发电,推动华润风电和恒基商砼入统。大凉山食品产业园建设已于2022年完成招商引资并实施建设。积极推动“荆越苑·东方城”等9个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00000万元,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产值100600万元,同比增长5.09%。工业完成增加值93931万元,增速6.2%。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108万元,增速36%。

(3)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越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确立了“全域建景区”战略,把旅游业作为越西县优势主导产业,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目标,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2022年,越西县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向发展全域旅游迈出关键步伐,打造“2124”全域旅游新态势;以文旅项目为支撑,打造高品质避暑度假新标杆;以文旅品牌为载体,打造高规格区域文旅新典范。2022年,越西县接待游客达到22.0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970万元,分别较2021年增长7%和8%。

2、改革创新取得进展

(1)持续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

越西县深入推进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等改革,严格落实省州改革部署。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任务清单,各部门稳步推进任务落实。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缩短至1-15天。478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四办”,办理量达24万件,满意度99.5%。继续深化医药、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

(2)推进对外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越西县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平台,与省内外城市开展全方位合作,落实援建资金24亿元,实施项目289个。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县市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展会平台招商引资,“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8个项目,引进资金15亿元。

(3)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提升科技应用承载力

越西县培育4家企业入选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14名人才,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帮扶和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需求,建设3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在省平台录入9家供销对接企业,10家龙头企业,推荐5个特色农产品,提供22条技术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越西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万元,较2017年增长40.18%,五年平均年增长6.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较2017年增长64.39%,五年平均年增长10.45%,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显著高于城镇,城乡共同富裕取得较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越西县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23所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贫困村卫生室的达标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基本消除。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公立医疗机构26个、民营医疗机构4个、村卫生室168个。覆盖20个乡镇的标准化卫生院和全覆盖的168个村卫生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

(3)城乡教育均等化进程不断加速

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召开五级联控会议,确保脱贫户等子女100%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实现动态清零失学。依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十三五”期间,投资8.62亿元改扩建各类学校25所,建设291个“一村一幼”点、19所乡镇园,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取得显著成效。

(4)城乡公共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等工程,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投资425万元配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民族体育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越西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能力建设。各乡镇均可实施类似天网、雪亮、智慧党建、一镇一屏等的智慧业务,县级节目覆盖率和入户率得到大幅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4、民生事业整体改善

(1)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深化

第一,城乡低保工作不断规范。严格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遵循“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和“按标施保”政策,逐步推进“低保兜底一批”行动计划。2022年,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共计14423.4万元;城镇低保人均补助水平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205.2元提高到2022年的每人每月389.4元,补助标准增长89.77%;农村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共13452.6万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95.1元提高到2022年的每人每月288.2元,补助标准增长200.3%。

第二,临时救助体系逐渐完善。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暂时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生活救助,持续推进“救急难”重大事项救助工作,对重特大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巨额支出,采取“一事一议”形式,适度提高救助标准。2022年全年纳入临时生活救助2226人次,累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236.89万元。

(2)养老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十四五”以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无到有,医养、康养、旅养,“三位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得到有效发展,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建设方面。顺利完成县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全覆盖建设项目,新建并投入使用公办养老机构2家,建成床位580张,投入使用1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通过购置、租赁等方式累计建成6个城乡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人56120人次;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服务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全县先后引进4家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提供服务,累计服务城乡低收入、高龄、失能等老人11503人次;互助养老服务方面。圆满完成全州“1 n”互助养老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困有所帮、难有所助、求有所应、病有所医”的互助养老试点目标基本实现。

(3)儿童福利工作持续加强

一是顺利完成越西县儿童福利院提质转型建设任务,保障地区困境儿童平等享有高质量养育、教育和保护服务的权利。二是加大困境儿童救助帮扶力度。2022年,越西县共纳入孤儿保障709人,发放生活补助金1000.39万元;精准识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2126人,发放补助金2963.23万元。持续提高儿童保障服务水平,按时足额发放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切实维护困难儿童基本生活。三是继续实施孤儿“明天计划”、“助学工程”等助医助学项目,以及江北爸妈行动计划—星星点灯孤儿精准帮扶项目。切实维护困境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儿童福祉。四是扎实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各个乡镇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建立关爱保护机制。五是实施“快乐同行”儿童关爱保护项目,在两个点位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

(4)慈善工作取得全新进展

越西县慈善会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慈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新大学生慈善助学资助25人,发放资助金9.70万元;大病救助16人,救助金额8万元;接受慈善捐赠上年结余120万元,当年225.54万元,支出295.54万元;爱德基金e万行动资助孤儿学生50人,资助金额15万元;向中所中心卫生院捐赠1辆救护车,向申果乡中心小学捐赠10台电脑。慈善工作达到了助孤扶贫济困的目的,促进了越西社会公平和谐稳定。

(三)物质精神协调发展,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1、城乡风貌大幅提升

越西县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发展格局不断协调。越西县定位凉山北部城镇群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乡镇”的三级城镇体系,持续改造老城、建设高铁新城,打造新型集镇和幸福美丽新村,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行动”,推进“三大革命”,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乡村环境整治成效良好。

2、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越西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大力推动国省干线路网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工作,g245线越西段、小相岭隧道、s218线越西段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运;提前2年完成通乡油路100%通畅、通村通畅率100%目标。公路总里程1196.42公里。道路等级和公路里程得到极大提升。二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累计投资4600000万元开展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142个村4.09万户升级改造。三是水利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推动以书古水库为重点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山坪塘小微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60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7处,解决农村30.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投入,建成4g基站679个、5g基站13个,行政村宽带通信覆盖率100%,互联网普及率100%,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3、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越西县根据自身特色,明确文旅发展方向,优化旅游发展格局。依托自然、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构建“两中心、一轴线、两发展带、四片区”的全域旅游格局,打造越城、普雄两城市中心,形成g245-s309产城融合轴线,零关古道、成昆铁路两旅游带。同时规划四大特色旅游区块。深化挖掘文旅资源,推进品牌建设。2022年成功举办发布会,话题曝光量超50万,研发旅游新产品。2023年向全国多地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巴蜀气候康养地”等品牌。

4、文化传统深入弘扬

依托丰富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5年,越西县依托文昌文化开启了首届文昌文化节,现已成功举办五届。随着“文昌文化旅游节”品牌进一步打响,普雄“尝新米节”“中所元宵文昌灯会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都在大力发展中,现以“五大文化”为基础,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打造越西“月月有节”的品牌。依托非遗文化,于2022年、2023年连续组织开展“往来嶲嶲·非遗国潮”新春嘉年华活动。2019年时普雄“尝新米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大屯苹果采摘节也受到广泛好评。2023年举办了“嶲州花事·诗意田园”越西乡村旅游春季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1、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本底优良

越西县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物种资源多样。截至202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0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83.0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7%。此外,境内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县城和37个乡镇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也长期稳定。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良好且保持稳定。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越西县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包括水能、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为全县清洁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人文资源厚重,发展基础稳固

越西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城。文昌帝君在此诞生,留下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古南丝路沿此南下,留下厚重沧桑的南丝路文化;红军长征经此北上,留下经典永恒的红色文化;诸葛武侯南征小相岭,留下源远流长的古蜀文化。此外,越西县还有多个民族繁衍生息,留下以藏族尔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这些多样的文化为越西县的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绿色发展导向,产业转型迅速

越西县着力于绿色发展,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使全县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大幅下降。同时,县政府大力推进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生态旅游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功创建了文昌故里国家4a级景区和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3a级景区,并实施了观音河流域景观等核心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县政府还引导越西河谷城镇壮大观光农业。

(五)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社会风险有效化解

1、政治建设坚定有力,依法行政纵深推进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过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组织机构合理精简,党员结构不断优化

越西县高质量完成党员发展教育工作,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一是党组织方面,基层党组织数量得到合理优化、精简。二是党员结构方面,越西县党员总数在五年内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农牧渔民党员、35岁以下党员以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数量与占党员总人数比例基本保持稳步提升。为党员提供更好发展平台的同时,党的事业迅速发展。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全县继续执行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主要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产业与就业,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扶贫力度,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工作队也会延续一段时间。扶贫政策的延续性与连贯性能使全县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在过渡期逐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充分保障。

(2)聚焦衔接政策落实,促进乡村振兴

按照“资金投入不减、支持力度不降”的总体要求,加大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投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2022年,县政府实施了82个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总投资55668万元,到位各级衔接资金为53403万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58%(48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占30%(29个),其他类项目占12%(5个)。2023年,县政府计划到位衔接资金49385万元,实施项目119个,其中34个为产业类项目,47个为基础设施类项目,5个为到户类项目,9个为其他类项目。同时,续建项目24个,产业占比60.29%。

4、社会治理不断深化,重大风险妥善化解

(1)民主管理制度不断优化

加大基层民主管理的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监督机构为保障的基层民主体系建设。一是在民主决策方面,健全居(村)民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居(村)民听证会议等会议制度,创新推行了受理初议制、听证参议制、票决审议制和民主评议制。二是在民主管理方面,指导全县289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工作,基本形成了基层民主建设,共议共管、共驻共建、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三是在民主监督方面,推行了“四务公开”制度和事务处理询问制度,加强现场督查指导,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5年来督促整改各类问题达658件。

(2)基层社会治理明显增强

提升社会治理变革的深化程度。深入开展“七五”普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全力推进“四治”攻坚,创新运用科技力量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实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技防工程。推动网格化管理向乡村(社区)延伸,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开展了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全县成立调委会381个,矛盾纠纷受理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100%。

(3)社会重大风险显著降低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抓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新冠肺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全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95%以上,艾滋病转入低流行趋势;全县毒情实现“一升三降”,越西成功摘掉了“外流贩毒重点关注县”“毒品滥用重点关注县”国家层面“两顶帽子”;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等专项行动。2017年至今,县公安局共查处涉黄赌毒、盗抢骗案件共1000余件,社会治安水平显著提升,“平安越西”建设得到扎实推进。

(4)自然灾害风险有效化解

加强地灾防治,守护“生命家园”。县政府全覆盖开展风险调查评价及隐患排查,采取“拉网式”“地毯式”等方式进行再排查。截止2022年12月,完成县辖区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区划。坚持“治理为主、避让为辅”原则,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照州省州下达的目标任务,做好1个治理、30户的地灾避险搬迁项目,并完成省州下达12处地灾隐患点的销号任务。

三、越西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探索

越西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举全县人民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推动农业发展、支撑农村建设、保障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在产业方面,越西全力推动形成以粮油、烤烟和苹果、花椒、草食畜及其他优势特色产业“1 1 1 n”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

1、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守住“粮袋子”

越西农业用地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高二半山区、高寒山区。根据自身地形特征,越西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产业。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严守耕地红线。在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越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越西县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2021-2035年)》,坚持以“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原则,全面推动“田长制”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耕地恢复工作指导推进力度,进一步夯实耕地保护责任,广泛开展政策宣讲,营造良好耕地保护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利用越西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成功打造国家绿色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原原种繁育基地4480平方米、原种生产基地300亩,实现了“原料—种育—生产”一条线,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产扩面。

三是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充实“粮袋子”。越西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粮食供给的稳定、可持续。越西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荞麦、小麦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实现多元化供给。同时,通过深加工,生产荞麦面、荞麦粉丝强化粮食供给。利用福银苦荞、天生源野生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荞麦加工企业,年加工荞麦4000吨,生产荞麦粉丝3000吨,苦荞茶60吨,年产值2500万元。

2、推动“小苹果”破局,县域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一是立足禀赋优势,打造特色苹果产业园。越西县被誉为四川省苹果生产基地县。“越西苹果”是四川知名苹果品种,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相比省内主产区,越西县的同一品种的苹果成熟时间早15~20天,比北方苹果产区早近1个月,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越西苹果大力推广矮化密植,带动全县矮化密植面积达到55%以上,进入丰产期后园区预计亩产8000斤,年产值达到10000万元以上。依托四川省农科院的技术力量,成功将越西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省级三星级园区。

二是依托苹果产业园配备深加工场所,补齐产业链。为解决越西苹果残次果效益低的问题,在园区建有农特产品深加工车间约1100平方米,可涵盖整个越西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将残次苹果、蔬菜加工成冻干,包装销售,提高产品效益。

三是构建“城区 园区 景区”三区联动模式,助力全域产业振兴。越西充分利用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乡瓦吉村观光农业产业园、水观音景区相连的优势,形成“百里长廊看产业”的壮观景象,达到农文旅相结合,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越西贡椒”多维发力,做好川味之魂

一是建机制强管理,实现提质增效。按照“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的管理要求,结合《越西贡椒管理周年历》抓好抓实田间管理,确保花椒增产增效。

二是完善技术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花椒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培训。行业主管部门、省州科技专家服务团、四川农业大学和省林科院等技术力量每年对全县种植大户、经营主体、林业果技员,以“理论教学 现场指导”模式进行技术培训,为越西贡椒产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科技支撑。

三是品牌加渠道双驱动,拓展销售新局面。在品牌方面,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依托“越西贡椒”“越西贡椒地理标志”“大凉山农产品”等公用品牌,培育越西贡椒品牌,积极创建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在渠道方面,积极运用“互联网 ”,鼓励支持企业和种植户组建联合体和越西贡椒网络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升越西贡椒产品的销售量和品牌知名度。

4、培育优质生态畜牧,助力发展新引擎

越西县是四川草原畜牧业优势区和特色草食畜产主产区,运用“草—牛—牛粪—草”循环模式,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循环、产加结合、粮饲兼顾、农牧融合。引进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良种繁育和集中育肥,构建乡镇能繁基地和企业育肥基地,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现肉牛存栏5.1万头,2950户养殖户,培育16个新型经营主体。

5、坚持绿色发展,林业碳汇开发走在全省前列

县林草局探索创新,积极对接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开发团队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保驾护航,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前期全部工作和相关费用,待项目交易完成后,政府与第三方按照6:4的收益模式分成,确保在项目建设中保持零风险、高收益。上半年,联合国vcs网站对越西县林业碳汇造林vcs ccb开发项目进行了公示,代表越西县林业碳汇开发进入了新阶段。该项目为凉山州首个国际vcs ccb碳汇造林获公示项目。

(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推动越西县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越西全面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开创了精准引才的先锋领航模式,为振兴与建设越西乡村注入了强劲动力。

1、精准引才发力,壮大乡村建设力量

一是定位精准。越西面对逐渐白热化的人才竞争,着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精准化引才道路。立足建设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提出以招引普通人才为主,招引高层次专家人才为辅的差异化竞争方略。制定《越西县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柔性引才常态化。

二是需求精准。针对乡镇基层和支柱行业认真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分析,精准编制急需紧缺人才招引目录,突出引才的实用性、精准性和匹配性,提高引才总量和引才质量。实施“人才 项目”模式,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022年引入318名秋季师范生到越西县基层学校顶岗实习,19名宁波江北区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帮扶,36名发达地区教师来越支教。

三是施策精准。越西在人才振兴问题上,一方面,紧盯着外面的世界,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另一方面,从脚上的土地挖掘能人、乡贤。通过落实《越西县拓展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就业增收十二条措施》,利用“本土 返乡 引入”三位一体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大“田专家”“土秀才”等本土人才的引培,充分挖掘民间工艺人才,促成归燕还巢。

2、落实“育才、炼才”,助力人才提质增效

一是打造人才培育“主阵地”。越西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西昌学院等高校就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教育培训等达成一批合作意向。与德阳市旌阳区合作建成“校联体”2个。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多家高校探索共建2个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对接院校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

二是采取“师带徒,强培训”的育才模式。为培养本地实用人才,越西县建立了“省州专家 本地人才 种植能手”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对帮扶本土农技人员、企业骨干、种养大户等165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2户,建立微信交流平台,以培养一批懂技术、愿奉献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22年新培养高素质农民455人,全年开展集中培训28次,线上线下指导112次,培训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1198人次,不断提高从业者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培育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深化合作“炼才”。通过“组团式”帮扶、千名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赴省内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进行3-6个月研修培养、前往其他市县先进单位进行挂职学习,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打磨。2022年共派出15名干部到浙江宁波、成都、德阳等地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培养,同时帮扶地派出33名卫生和19名教育方面的专家人才到我县开展工作,组建科技特派团和科技下乡万里行、农业科技服务队下沉包乡、包村活动,开展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和新技术推广及种养知识咨询。

3、强化“激励留才”,营造尊才爱才氛围

一是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越西县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制度,高标准修建人才公寓,千方百计保障人才看病就医、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现实需求,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津贴发放,加强对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的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人才工作生活氛围。

二是深入贯彻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完善人才关怀机制。为了更好的留下人才,越西充分发挥党委作用,深入专家群体做好慰问。2022年在春节元旦期间,开展走访慰问专家人才活动,38名县级领导累计走访慰问专家人才78人,召开座谈会七场,发放慰问品价值总计7.9万元,通过县级融媒体平台宣传二十余次。

三是加强人才团结引领服务,凝聚人才工作合力。通过“凉山人才周”活动,举办新入职年轻干部座谈会和“浪漫七夕·真爱无限”年轻干部人才联谊活动,为人才提供更多交流平台。

(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筑牢文化振兴根基

一是保护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越西加大投入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及申保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新民古城遗址维修工程,完成越西县大瑞镇土城小学内古建筑“川主庙”的维修工作,投入360万元完成小相岭古道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实施完成“挖掘、整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项目”,对彝族经书整理、分类、翻译、成书。成功申报“小相岭古道遗址”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传承与现代同频共振,凸显乡村文化魅力。越西依托并传承当地固有的非遗文化,坚持从传统到时尚,融入当代精神的思路,通过“非遗 活动”、“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多种创新模式,让非遗焕发新光彩,探索出一条非遗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新路子。2021年通过“非遗 活动”开展“数字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科技时尚秀。这场秀被“高端”定义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场“数字时尚大秀”。2022年,“越西非遗进社区走出致富路”案例入选2022四川非遗在社区优秀案例。

三是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彰显乡村文化特色。一方面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城、景、乡、廊为载体,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守住乡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促进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融合发展。越西凭借其非遗文化,打造了彝绣、银饰、漆器、服装等一系列的特色民族非遗产品,给旅游附加文化价值,打造特色非遗文创产品。2023年越西县作为凉山唯一参展县参加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惊艳亮相四川馆。“安逸熊猫”直播推介、非遗技艺展示、文创产品赠送,带动越西展台人气爆满,参观市民络绎不绝,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为越西县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2、做靓文化宣传,让“要我来”变“我要来”

一是以文铸魂,创品牌。越西高标准编制《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深挖南丝路文化、蜀汉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坚持文化“铸魂”,创立了“文昌故里,水韵越西”“越动山水•嶲养福地”的文旅金字品牌;“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

二是以文赋能,增业态。越西以“2124”特色旅游布局发展理念,打造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康养”的主题文旅活动。同时,越西以“旅游 演艺”融合的模式,填补话剧演出空白,激活夜间经济,提高游客在越西过夜率。此外,深度挖掘越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大凉山彝族文化核心体验区,让非遗“靓”起来。

三是以互联网为契机,强宣传。围绕自身平台建设运管,统筹运营越西文旅在线微信公众号、抖音线上平台,加强宣传平台主题策划、内容创新。2023年以来,越西文旅在线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更新发布内容达400余条,其中80余条精品文案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客服端及省州新媒体平台转发,全方位、多角度对越西文旅进行宣传,让越西文旅“走”出去。

3、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多彩文化滋润百姓生活

一是常态化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任务。在全县20个乡镇全覆盖建设图书馆分馆。县图书馆馆藏图书20余万册,每周免费开放时间72小时,完成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同时,新建集文化馆、美术馆、民族手工艺品站展陈基地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服务中心,配套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新型文化场地,该中心档次高、设施齐、环境美,多次受到省、市(州)领导的肯定,被评为四川省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聚焦建州70周年主线,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及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22年“火舞嶲州•清凉越西火把节音乐会”、零关漫道嶲水长——越西县“喜迎二十大·献礼建州70周年”文艺惠民演出、凉山州“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暨建州70周年文艺活动、建州70周年成就展及书画摄影展、凉山州第二届书法小品展暨越西县2023“清风雅韵”迎新春书法展等大型文化活动近60场次,惠及群众9万余人,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了群众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近年来,越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越西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等文件,积极探索“环境增值 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1、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把握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实施从严“护绿”、科学“兴绿”等行动,稳定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生态环境。

一是从严“护绿”,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坚持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工作。针对县内“天然林”,严格落实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县域内古树名木的普查,对90株古树、大树进行挂牌保护。在梅花镇白果村新建越西县银杏古树公园,通过人工复壮、修补树洞、修建围栏,栽植绿化树种等措施,有效保护了百年银杏古树的生存空间,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丰富县域历史底蕴。

二是科学“兴绿”,厚植绿色本底。围绕建设“越西百里画廊”为抓手,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为主题,以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为方法,大力培育“混交、复层、异龄”的健康森林,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实施越西县2022年干旱河谷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丰富越西县“南大门”小山路段生态环境。同时,在板桥镇上涌村水库栽植香樟、桂花、天竺桂等绿化树种4500株72000平方米,丰富了县域生态环境。

2、探索转化路径,让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越西坚持生态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在生态农业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一是推广“果园 养殖”种养结合。通过以果园和养殖场配套建设,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产业方式。越西县东方公司樱桃园,在园区内开展湖羊养殖,目前养殖湖羊2000头,通过收割甜樱桃基地青草饲喂湖羊,湖羊粪发酵成有机肥作为甜樱桃果园主要肥料来源,实现园区“果-草-羊-肥”循环种养模式。通过建设种养循环体系,每年可以帮助园区除杂草100万斤,生产有机肥1000吨,公司节约有机肥采购费用40万元,每年实现净利50万元。

二是“智能化 自动化”。2019年,越西县投资建设越西县有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30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该项目配套设施齐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粪污处理达到了污染物零排放,整套蛋禽养殖系统目前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同时,该项目将全县所有7527户、32282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纳入帮扶对象,制订了相应利益连接机制,按照12,9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的年化比率回报给易地搬迁农户共计645万元产业扶贫收益,回报期限5年。

3、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人居新环境

越西全面实施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卫生厕所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探索就地就近的方式处理利用农村废弃资源。编制专项规划,成立项目工作组,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9年以来,投入资金约1.4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168个行政村中已有77个村污水得到治理,治理率45.8%。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8座,购置垃圾转运车18台,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站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2座。2020-2022年,完成3个村庄“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573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依托村活动室等场所建成农村公共厕所289座,基本消除“脏乱差”。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5个,农村人居环境较好改善。

(五)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1、驱动“三力齐发”,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越西突出党建引领,聚焦难点、痛点、堵点,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以抓治理为目的、优服务为根本,“三力齐发”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一是以组织力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2022年,越西县聚焦“规范提升年”主题,构建“县委统一调度,农村、机关、学校、医院、国企、两新各领域分类施策,各级党组织落细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派发基层党建工作“月度清单”,推行组工干部“联乡包村·帮带提升”工作制度,32名组工干部与20个乡镇175个村(社区)结对帮带,每月定期下沉督导调研,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二是以服务力为核心,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优化推进“双报到”,健全“居民点单、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采取“单位包楼栋、股室包单元、党员干部包住户”的包联模式,推动全县86个机关单位、1483名党员到驻地村(社区)报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是以保障力为抓手,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通过在安置点设立社会保障服务站点和劳务输出服务站点,抢抓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机遇,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切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能力。2022年,共引进专业培训机构累计开展彝绣、焊工、钩针熊猫、中式烹调、美容美发、挖掘机等各类培训6期、培训349人次,帮助搬迁务工群众掌握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增收。

2、探索“党建联盟 四化模式 后续发展”,构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新格局

越西着力探索“党建联盟 四化模式 后续发展”和“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致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瓶颈,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构建“党建联盟 治理平台”,织密多方参与的治理架构。健全“党建联盟”治理平台,按照区位分布相对集中原则,在4个乡镇试点建立“联合组团”片区治理党工委,由4名县委常委挂帅,迁出地、迁入地乡镇联系领导协助配合,形成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格局。同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合理设置安置点党组织,形成“安置点党组织主管、乡镇党委联管、村党支部协管”的治理格局,让涉及搬迁党组织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创新的新突破。

二是推行基层治理“四化”模式,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通过做到为民办事集中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文化生活特色化、综合治理多元化,使得能让群众进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为搬迁群众提供居家养老、医药诊所、子女教育等吃、穿、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体化服务。开展“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达体舞、“三下乡”、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完善后续发展增收保障,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致富。加大基本政策保障,出台后续帮扶“十六条措施”,落实“四不摘”要求,实行“三级三包”责任制,推行“1 3 n”帮扶机制,做到居住地改变帮扶力量不变,持续提振脱贫增收信心。强化产业支撑保障,通过“资产收益模式”建立带贫机制,制定《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搬迁安置点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夯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后劲。

3、夯实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推行“群众知情大会”

畅通干群联系渠道,全面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印发《关于在村(社区)全面推行“群众知情大会”的通知》,以村(社区)为单位,根据常态宣传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卫生评比、村务财务通报、共商发展大计等5项基本重点工作,每季度召开1次“群众知情大会”,会议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召集,原则上每家每户要派1名代表参加。

四、越西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越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核心要素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激活要素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新活力

2017年以来,越西相继出台了《巩固集体经济实施意见》、《越西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越西县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指导意见》、《越西县关于推进农林产业发展助力群众脱贫奔康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指导意见指导集体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68个村均制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分占有、收益、抵押、转让、担保和继承有效实现形式,为促进资源整合、产业连片、区域联动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制度,推进全域四大片区融合发展

为应对以单一行政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的发展空间不足、发展权限不足等现实问题,越西县高标准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制度,把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作为重要课题,以此化解行政区和经济区冲突的诱发矛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壁垒被打破、产业聚链成圈、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共享。有效促进了全域旅游格局的构建及发展,推动了北部、西部、中部、东部四大片区产业成片联动。同时,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三大片区重点镇为依托,“一城连四片”的共兴新格局,落实了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三)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引进制度,为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化的人力资源

为了应对逐渐白热化的人才竞争,着力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精准化引才道路,越西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形成《“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越西县就业工作现状分析》调研报告。制定《越西县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并发布了《“才聚文昌·智创嶲州”越西县关于引进百名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才公告(长期有效)》。立足建设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提出以招引普通人才为主,招引高层次专家人才为辅的差异化竞争方略。通过对普通人才和高层次专家人才的双重引进,打造了一个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人才生态系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文化培育和保护制度建设,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越西通过编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越西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十三五”总结暨“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2年-2035年)》,从制度上去保护并打造文化。

一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文化培育和保护制度,激活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机。建立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对古建筑、遗址、文物等保护,不仅维护了越西历史记忆,还为乡村注入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对传统乡土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保护和传承,保持乡村独特文化特色。

二是健全非遗名录登记制度,助力非遗文化源远流长。针对越西乡村社会中演变积累下来的各种农业形态、手工艺制作、休闲娱乐、地方戏曲、美食小吃、礼仪习俗等进行分类登记。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度,以村布局。越西高标准编制《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5年)》、4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村级片区规划,引领全域实施文旅资源整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深挖南丝路文化、蜀汉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用生态美学、生活美学提升村落整体环境,构建越西乡村整体肌理,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域。通过示范村带动,形成了星罗棋布、风格统一、风貌协调的中山宽谷地貌特色越西乡村村落集群。

(五)建立生态“三严”制度,打造优良生态环境

越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越西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1-2030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越西县2022年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方案》、《越西县2022-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修订《越西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通知,编制了《越西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率先开展生态经济体制创新改革试验,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实现以体制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是源头严防制度。越西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评质量关这三驾马车,从源头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是过程严管制度。越西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为主任的越西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能职责。制定《越西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越西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办法》,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倒逼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

三是后果严惩制度。越西针对生态惩罚,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明确对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区分情节轻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六)建立党建品牌制度,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通过制定和发布《越西县深化党建引领城乡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23年全县基层党建工作要点》深入贯彻培育党建品牌制度。

一是着眼“凉山先锋·感恩奋进”总抓手。总结推广一批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党建示范点位、树立一批越西党建品牌。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探索实施“典型选树”计划,围绕拼经济搞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防地灾等重点工作,选树培育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宣传推广一批先进典型事迹,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越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二是探索实施“达标创优”工程。按照“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思路,对村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提升,确保创先有标杆、争优有动力。

三是在两新领域,探索开展“新火凝聚”行动。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应建尽建,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党员从业人员-党支部-行业党委”诉求直通机制,引导两新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五、越西县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经验

越西县围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县委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乡村内部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改善,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总结形成“越西经验”。

(一)坚持民族团结和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抓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发展目标

越西从全县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贯彻“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一是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激活农民致富内生动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努力提升农民、发展农民,让乡村工匠、农村实用型人才不断成长起来。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对象满意度不断提升;加强各项慈善工作,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三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变革深化程度,提升农民参与决策和自治能力。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越西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繁荣。一是锚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凉山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并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以“高效示范、休闲观光”为导向,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载体,植入文旅休闲新元素、新业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依托绿色农业发展、新型能源应用、林业碳汇开发、低碳生活方式、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越西乡村经济绿色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四是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依托外引内培、强化待遇激励,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发挥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注重培育和发展现代乡村文化,打造越西特色文化品牌。

(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依据自然禀赋、社会经济、风俗文化等条件制定方案,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建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关键改革,解决“三农”关键性问题,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平台建设工程和促进脱贫群众向东部发达城市转移就业,提高劳务有组织输出程度,帮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四)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想问题谋发展

越西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县域的实际出发找寻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一是开展低收入人口全面摸排、对象认定、动态监测、快速预警,实现精准救助和帮扶,实事求是消除风险,有效防止和降低返贫发生率。二是开展资源调查,科学编制各类保护地总体规划,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三是通过开展公益性岗位摸底调查,做好农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工作。

(五)坚持抓好党建工作,提升党组织基层治理能力

越西县以党建为抓手,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挖掘村两委积极性,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对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并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三是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

六、越西县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存在问题

1、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平衡。有资源、有产业的乡村或城郊村相对较少,而大部分村庄只有耕地和山地,且人均占有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产业,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2、二产不足制约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2022年,越西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7.3∶15.3∶57.4,二产业增加值99760万元;全州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4.2∶43.1,各县二产业增加值平均429500万元。越西县二产业总量与比重远低于全州平均水平,薄弱的二产制约了越西经济转型升级。加之,越西县全产业链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现代化程度较低,产业融合方面深入不够,相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推动。

3、县域金融发展程度不高,多元化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越西县乡村振兴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农村集体投资和其他社会资本。截至2023年7月,全县有各类金融机构1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保险机构6家。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发展偏弱。在金融机构数量有限,融资渠道偏窄的情况下,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力有限。

4、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较弱

科技项目数量少的问题突出,目前全县仅有2项科技转化成果,缺乏真正落地有效成果。截至2023年7月,越西仅有2个省级项目申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资金不足、人才流失、政策支持不够等障碍突出。

5、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升

越西县共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54所,幼儿园82所;县医院1所,县疾控中心1所,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1所,中彝医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中心卫生院15所,乡镇卫生院5所。全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短板明显,无法很好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资源的需求。越西县农村人口占比75%,但是相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县城,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升。

(二)重要机遇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新方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23年1月2号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党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越西县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全州决策部署看,区域协同构筑发展新格局。《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十四五”时期,是凉山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纲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同凉山州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越西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

从越西县域层面看,铁路打通发展新通道。如何主动应对新成昆铁路开通带来的“同城效应”是推进越西县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机遇。新成昆铁路的开通将促进越西县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交流,将大大缩短从越西到成都、西昌、攀枝花、昆明的旅行时间。越西两小时北向进成渝,五小时南向到昆明。由于交通更加便捷,越西县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更加畅通。这将促进产业合作、商业交流和人员流动,推动经济的互联互通,人员流动也有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人才交流和合作。

(三)主要挑战

一是从全国农产品供需关系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粮食维持紧平衡态势,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之间的矛盾突出,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与阶段短缺交替出现。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水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同质化发展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是从凉山州内县域产业竞争角度看。全州内部各县域发展定位存在重叠,导致越西县的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如昭觉县的旅游业、雷波县的烤烟业、甘洛县的苹果业也各具特色。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同质化竞争可能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

三是从越西县县域产业提档升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角度看。目前越西县苹果产品以生鲜果直接销售为主,深加工环节有待提升,附加值开发不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促性。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提升苹果产业链发展水平,以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是越西面临的又一挑战。

七、越西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举措

(一)逐步缩小乡村差距,加快要素公平流动

一是加强省州部门、县级机关定点帮扶力度。科学制定定点帮扶计划,推进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包干脱贫村,加强双方互动交流,强化产业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缩小差距。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城乡要素的机制。进行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部分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减弱由土地制约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光伏风电建设等项目。四是积极构建数字乡村。顺应“新基建”和“两化互动”发展趋势,抓住“数字乡村”、“智慧凉山”和“光网凉山”机遇,补齐发展短板。

(二)推进各产融合发展,加强外部经济帮扶

一是推进农村三次产业互融互促。加强产业技术的优化和设备的更新,增强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设立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委员会,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新“搬迁户 种植养殖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搞好“庭院小经济”。二是持续推进经济帮扶。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富有开拓市场潜能的“金字招牌”项目,构建“实体 仓储 配送 电商”的模式;深度融入凉山州的“1 3 n”发展新格局,积极承担产业转移,切实提高龙头企业尤其是集群核心企业的发展能力;抢抓国家东西部协作帮扶和对口支援机遇,以资金项目为抓手,重点推动越西、江北区、旌阳区等多地产业合作,主动融入州外市场,推动苹果、核桃、甜樱桃等精品水果打入东部以及川渝发达地区销售市场。

(三)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居民金融素养

一是优化信用银行模式。设立乡村信用银行,使得农村内在的信任关系同外部信任关系完美衔接,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二是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分散机制。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抵押难的问题。三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大对山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稳步推广价格指数保险,继续探索气象指数保险、“保险 期货”等险种,不断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类型及覆盖程度。四是促进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利用官方媒体的优势,对乡村居民进行循环式金融知识宣讲,同时金融机构定期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地区开展广泛的yb体育app官方下载的线下活动。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支撑

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需求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等高校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载体,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二是以科技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引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信用名誉好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择优支持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示范性机构建设。

(五)丰富社会服务供给,巩固保障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建设和完善全县综合服务设施,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继续推进“快递进村”项目,不断强化脱贫地区进村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末端网络建设;开展变电站扩建工程,加快解决部分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实施“气化越西”项目,支持越西县天然气户户通工程,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二是巩固社会服务机制,与人民需求有效衔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发展福利事业,建立政府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尝试运用市场化运营模式;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园后续支持项目,落实越城镇集中安置点产业园后续支持项目。

(六)继续深化人才引培,稳步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持续实施“雨露计划”项目。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全力用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充分用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倾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三是建立良好工作和创业环境。利用地处不断融入成都、西昌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做好招商引资,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四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定向培养项目,强化本土人才培养提升,培养更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七)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宣传

一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以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基于文化大数据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利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二是提高文旅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现象。一方面,产品要明确定位,加强外观形象设计,用品牌抢占市场,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要更好结合当地乡村旅游特点,开发参与性更强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注重对教育性、参与性活动的开发,以提升产品深度和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活跃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经济,持续推进“1 5 10”全域旅游发展项目。

(八)优化生产服务体系,深挖合作资源平台

一是加快建设北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越西县智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微型商贸综合体”。二是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推进上海麦金地中央大厨房项目,建设越西县农贸城,发展“互联网 ”智慧物流,打造成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三是继续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等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帮扶作用,发掘“越西产、湾区销”潜力,将更多的越西农特产品推向粤港澳和全国市场。四是主动用好国家、省、州等商务系统的资源。夯实产销对接基础工作,在持续对接“扶贫832”“四川扶贫消费网”等销售平台的基础上,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yb亚博全站首页的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yb体育app官方下载的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yb亚博全站首页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
网站地图